義民節由來

現在位置:首頁 > 義民節由來

義民節的由來,最早可以溯源到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新竹一帶的客家人與盜匪抗衡,死後被地方人士將其屍骨合葬,稱為「義民塚」。到了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發生林爽文事件,新埔一帶的客家人再組義勇軍,捍衛鄉土;事後,鄉民便到這些犧牲勇士的合葬之地,建廟祭祀,才有了後來的義民節普渡。義民爺也成為台灣客家人獨具的信仰。

枋寮義民廟又名「褒忠亭」,創建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是桃、竹、苗客家人最高的精神信仰中心,全省各地的義民廟也多由此分香出去,在義民節當天也都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

義民節普渡起源於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桃、竹、苗附近各大庄為了紀念義民們的義行,由各大庄輪值祭祀;每個村庄隔15年輪值一次。

●活動內容
祭典為農曆7月18~20日。第一天為「入壇」,廟前架起高達數丈的燈篙,招引孤魂,廟前供鬼王大士爺坐鎮,並舉行祭祀。第二天於廟前的鳳山溪施放水燈,引領水中孤魂浮上陽間。7月20日是祭典的最高潮,鄉民們以豬、羊、雞、鴨等牲禮普施,供祭孤魂野鬼
。祭典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賽神豬及羊角競長,名列前茅的大豬公及老山羊,皆以華麗的棚架裝飾,所有得獎的牌匾懸掛兩側,每隻神豬均達千斤以上,羅列於廟埕之前,場面十分壯觀;而老山羊則眼戴墨鏡、口啣煙斗,一副老紳士的打扮,十分有趣。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是北部地區客家人士所熱烈慶祝的「義民節」。每年這一天,成千上萬的客籍人士總會懷著朝聖般的心情,不遠千里趕到新竹縣新埔鎮的義民廟,向當年捍衛家鄉而犧牲的義民們表達最誠摯的景仰和懷念。當天,在廟前所舉行的「神豬大賽」,是台灣中元普渡的奇景之一,也是客家族群最具代表性的信仰活動,一百多年來,一直維持著這種傳統的慶典活動。

義民廟對客籍人士來說,不僅僅是一座廟,更是客家精神凝聚的表徵;而義民爺在他們的心目中,就如同關聖帝君一般,忠肝義膽,為人人所仰賴的守護神。因此,每年一度的義民節普渡大拜拜,客家人總是竭盡所能的,將祭典推至最高峰。

一般而言,義民爺的祭典活動和一般的中元普渡類似,有豎燈、放水燈、請大士爺、演外台戲、豬羊大賽等普渡活動,只是規模較為龐大些。從道光十五年起,由桃竹兩縣十五大庄輪流當值。當值的地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殺豬宰羊,舉行盛大的祭拜活動。同時也大張筵席招待親友,熱鬧的盛況比過年或做平安戲(俗稱的大拜拜)還要勝上許多。

義民節的輪值祭祀區內的人家,除了須殺豬宰羊獻祭外,還可參加「神豬大賽」。義民節最高潮的活動,就是「神豬賽重」和「羊角競長」的比賽了。拜神的豬通常稱為「神豬」,飼養者為了想在比賽中爭取榮譽,三年前即四處物色具有潛力的豬隻,加以特別的照顧。

究竟這些「豬公」是如何飼養出來的呢?據說,一般豬隻要養到上千斤以上,得花三年以上的時間,每天以飼料、奶粉,麵皮和皇餅、野菜等悉心餵食,牠的食量很大,還得吃最好的、新鮮的,豬舍又要通風、涼爽,有些人家還讓牠吹風扇或吹冷氣、沖涼水等,真比人還難伺候。為了讓豬隻平安,在比賽中奪得大獎,還要祈求神明多多眷顧。既然養神豬是那麼辛苦,為什麼還要飼養呢?原因無他,就為奪得大獎是無比的光榮,所以也就樂此不疲了!

所謂的「神豬大賽」,完全以重量計,獲勝的前二十名豬公,還可前往義民廟廣場獻祭,俗稱「獻眾」,這是一項無比光榮的事!大致而言,最重的約一千五百台斤,光想這數字就夠令人咋舌了。因此,每年的神豬大賽,總是吸引了大批人潮,形成了「熱鬧滾滾」的場面。

一隻隻肥頭大耳、裝扮非凡的豬公口含鳳梨,表示祈求「旺來」,不但是祭神時最隆重的獻禮,也是大眾矚目的焦點。此外,羊角競長是以頭上角長為準,參加比賽的羊往往飼養十幾年,在祭典上,信徒會替牠戴上墨鏡、結上領結、口啣煙斗,儼然一位高貴的紳士,讓人見了捧腹大笑不已!

義民節的神豬、神羊大賽,堪稱最具特色的中元普渡活動,有興趣的人,不妨親身前往見識一番。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