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天燈

現在位置:首頁 > 放天燈

「北天燈、南蜂炮」已成台灣元宵節最負盛名活動;平溪放天燈每年都吸引十多萬民眾參加;有人說天燈是諸葛亮為傳遞軍情所創,又稱孔明燈;也有傳說是民眾要躲避盜匪,互報平安施放信號,而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元宵節前後,數千組天燈暗夜中升空,將平溪夜空點綴得更炫麗迷人。


「北天燈、南蜂炮」近年來已成為台灣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民俗活動最負盛名的活動,而平溪鄉放天燈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自從七年前台北縣政府接手舉辦平溪放天燈活動後,每年盛況都大過前一年,近年來每年都吸引十多萬民眾前來參加,也讓平溪放天燈名列北台灣三大燈會之一的行列。

根據當地耆老指出,天燈又名孔明燈,有人說,是起源於三國時代,由諸葛先生首創,是為了要在城內傳遞軍情,遂利用熱汽球原理製成孔明燈,也因為形狀類似孔明所戴的帽子,因而天燈又名孔明燈。

至於平溪天燈的起源,有一說法是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大陸福建移民將天燈傳入台北縣平溪鄉及十分寮地區。早期台灣地區,尤其山地,治安狀況良好,每逢年節時分,歲末天寒,就有遊民因飢餓而起了盜心,也因有土匪出沒,因此,村民只好往山中躲避,等盜匪走了之後,留守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作為信號,告知在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返家了,由於當時他們返家日是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因此,每年元宵節,平溪的村民就會放天燈來互報平安。因此天燈也稱為「祈福燈」。

還有一說是西元一九二八年,日軍佔領十分寮一帶,民眾紛紛至山中避難,同樣也是以天燈為信號,告知避難的人回來,且日期也是在元宵節前後,後來沿革發展,施放天燈被用來祈求平安,所以又叫「平安燈」。

不論放天燈的起源為何,如今,放天燈已成為北台灣的一大盛會,每年的放天燈湧入的人潮及車潮,讓平溪鄉宛如不夜城。今年台北縣政府還將活動延長為八天,重頭戲包括今晚(二十九日晚上)七時的「上達天聽、千燈祈福夜」等的「拜天公」民俗慶典活動;三十一日晚上的「美夢成真之夜」及二月五日元宵節當晚的施放幸福天燈,將活動拉長,並以施放三十三波、共四千二百組的天燈,將平溪的夜空點綴得更加美麗。

至於天燈能夠冉冉上升的原理,其實還有科學的原理存在,天燈是一個底部開口的紙製氣囊,開口處設有熱源,用燃燒物質來加熱空氣;在熱的傳播方式而言,水(或空氣)受熱時體積變大,密度變小,因而向上移動,此時周圍的冷水(冷空氣)就會流動,填補底部上升的熱水(熱空氣)所佔的空間,如此的反覆進行,就造成天燈的上升,也因此,一個看似簡單的習俗,個中還是蘊藏了許多的科學原理。(http://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